close

我很喜歡蔣勳寫的散文。

上大學以後,開始穿梭在臺南市的舊書店裏,

從漫無特意的隨手翻翻,到發現一個熟悉的地名

「大度‧山」,在書背上;此後,蔣勳的書籍

便是我每到書店必尋的名字。

IMG_0352.JPG

《萍水相逢、大度‧山、今宵酒醒何處》這三本出版於爾雅的

散文集,合稱山水三書。皆是蔣勳早期旅居各地、尚有行雲傍走

人間意味的文章。

「我端坐花前,想重學一下古人的『格物』,卻不知

  格物中有大狂喜,也有大悲痛。」

(《大度‧山》,〈繡球〉)

蔣勳文筆深刻之處,在於「格物」的精神:

從山、水、石頭、相連的窗櫺、人的身形臉龐等等,從這些

物理輪廓中發見並投注以感情的脈絡,人世中以為的眷戀。

「格物」最佳的發揮處莫過於《大度‧山》,書中有許多

觀物、觀人的主題,而從物理輪廓啟發省思、乃至於情思,

在蔣勳對於西方美學、中國水墨與詩詞文學的博通之中,

獲得躍然、充斥生命的支持。彷彿,端坐於花前,

花真有眼淚點在那珠蕊上。

「我在磐石上深深一拜,這鐘聲中眾人的悲苦與喜樂,

  我也有一份啊!」(〈辭歲之鐘〉)

若與蔣勳後來更多地以美學為觀照點為著力的諸多作品

相比,山水三書可說是蔣勳尚在體悟大悲大喜、

不抑壓情感的心境階段。直至後來,情感始由掙扎而斂藏,

 成為文筆與精神上的輪廓線理。

 

「我們都需要一些回顧,在指向未來的時刻,那回顧中

  有牽連、有眷戀,有不可解的愛與恨、恩與怨的糾纏,

  有傷痛、有喜悅。」

「我們需要一些往事,使我們被分散孤立的心情可以重新 

  連接整合起來。所有的往事,即使再破碎,都是歷史,

  真正的成長,是因為經驗了親人的死亡,真正的愛,

  是在頻頻回顧的大路上,終於領悟了生命中不可解的 

  傷痛與喜悅都應當擔待。」(〈童年往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ings 的頭像
    brings

    開鑼以後,

    b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