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可
余派名票老生,號「李止庵」,北京中人稱李四爺。
早年學過譚派、亦私淑言菊朋,爾後迷上了余派。
李適可原為一名中醫師,藉著為余叔言看病的機會,
多次出入余家,兩人也漸漸地聊上了戲。與余叔言
最親近的票友,在張伯駒之後,即為李適可,兩人都是
余叔言親自指導過的名票。余叔言去世以後,要學余派,
就非找張、李二人不可。
李適可在余派唱腔上多有發明,並且協助余叔言改字修詞。
有人認為余派唱腔藝術中的組成中,已有許多李適可
構築的成分。
《沙橋餞別》+《四郎探母》
本戲中老生為配角,是為二路(主角為老旦)。余叔言有些
零碎不全,甚至不曾登臺演出過的唱腔選段,隨著李適可
而發揚於舞台上。《沙橋餞別》即是其中之一。由此段來看,
余、李二人有許多不同而前後更動過的痕跡。
例如唱詞聲腔的不同:
余:孤御弟唐三藏替孤代勞/孤賜你藏經箱僧衣僧帽/各國內/還朝--長腔
李:孤御弟取真經替孤代勞/孤賜你裝經箱僧衣僧帽/萬國中/還朝--短腔
例如其連續平聲字(裝經箱)者,余叔言改為有聲韻起伏者(藏經箱),
又如「錦袈裟」之袈,李適可唱低腔,余叔言將其提高。但是
大多數學譚者仍習余派之法。另外在勁道運聲上,余叔言有的唱低,
李適可卻將其唱高、有起挑變動,(例:大唐國號、改換法袍)
應當是李適可早年尚學過了譚派、言派原先的老戲唱法,
接近老派古樸的面貌,而余叔言則將其改為精緻文雅的聲腔。
《四郎探母》的確切劇本出自張二奎,改編自
八本《雁門關》的簡化,主張唱腔平直大方、
重視節奏變化。李適可除了在腳色的表演安排上
有其與別不同的調動,更強調奎派原先的風格,
並不重視唱腔上的技巧、花腔。
參考資料:《京劇絕版賞析》、《京劇大戲考》、《中國京劇戲考網》
留言列表